到期日風險:股指期貨合約有到期日。如果投資者在到期日之前沒有平倉或轉倉,他們將被強制交割股票指數。
股指期貨是一種金融衍生品,它允許投資者在不實際持有股票指數的情況下對股票指數進行投機。股指期貨合約都有一個到期日,也就是到期日標記在日歷上,并定期檢查。

結論
股指期貨的到期日風險是投資者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了解到期日的含義、風險以及避免這些風險的措施,投資者可以有效管理其股指期貨交易并避免潛在損失。
1998年的港匯大戰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回合 8月13日恒指被打壓到了6660底點后,港府調動港資、華資及英資入市,與對手展開針對8月股指期貨合約的爭奪戰。 投機資本是空軍要打壓指數,港府是紅軍則要守住指數,迫使投機家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約無法于8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現。 港府入市后大量買入投機資本拋空的8月股指期貨合約,將價格由入市前的6610點推高到24日的7820點,漲幅超過8%,高于投資資本7500點的平均建倉價位,取得初步勝利,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動用外匯基金干預股市與期市。 但金融狙擊手們仍不甘心,按原計劃,于8月16日迫使俄羅斯宣布放棄保衛盧布的行動,造成8月17日美歐股市全面大跌。 然而,使他們大失所望的是,8月18日恒生指數有驚無險,在收市時只微跌13點。 第二回合 雙方在8月25日至28日展開轉倉戰,迫使投機資本付出高額代價。 27日和28日,投機資本在股票現貨市場傾巢出動,企圖將指數打下去。 港府在股市死守的同時,經過8天驚心動魄的大戰,在期貨市場上將8月合約價格推高到7990點,結算價為7851點,比入市前高1200點。 8月27日、28日,港府將所有賣單照單全收,結果27日交易金額達200億港幣,28日交易金額達790億港幣,創下香港最高交易記錄。 27日,8月份期貨結算前夕,特區政府擺出決戰姿態。 雖然當天全球金融消息極壞,美國道瓊斯股指下挫217點,歐洲、拉美股市下跌3%-8%,香港股市面臨嚴峻考驗。 據市場人士說,港府一天注入約200億港元,將恒生指數穩托上升88點。 為最后決戰打下基礎。 同日,國際炒家量子基金宣稱:港府必敗。 投機香港市場的國際大炒家索羅斯量子基金首席投資策略師德魯肯米勒在接受CNBC電視臺的訪談中,他首先承認量子基金一直在沽空港元和恒生期指。 并說,由于香港經濟衰退,所以港府在匯市與股市對國際投資人發起的“戰爭”中,將以失敗告終。 索羅斯雖然每次的動作都是大手筆,但從來不公開承認自己在攻擊某個貨幣,這種以某個公司或部分人的名義公開與一個政府下戰書,揚言要擊敗某個政府的事件聞所未聞、史無前例。 28日是期貨結算期限,炒家們手里有大批期貨單子到期必須出手。 若當天股市、匯市能穩定在高位或繼續突破,炒家們將損失數億甚至十多億美元的老本,反之港府前些日子投入的數百億港元就扔進大海。 當天雙方交戰場面之激烈遠比前一天驚心動魄。 全天成交額達到創歷史紀錄的790億元港幣。 港府全力頂住了國際投機者空前的拋售壓力,最后閉市時恒生指數為7829點,比金管局入市前的8月13日上揚了1169點,增幅達17.55%。 香港財政司司長曾蔭權立即宣布:在打擊國際炒家、保衛香港股市和貨幣的戰斗中,香港政府已經獲勝。 香港市場人士估計,港府在這兩星期托市行動中,投入資金超過1000億港元,集中收購了香港幾大藍籌股公司的股票,預計港府目前持有相當于香港股市2100億美元總市值的4%股票,成為多家香港藍籌股公司的大股東。 香港期貨交易所于29日推出三項新措施。 即是:由8月31日開市起,對于持有一萬張以上恒指期貨合約的客戶,征收150%的特別按金,即每張恒指期貨合約按金由8萬港元調整為12萬港元;將大量持倉呈報要求由500張合約降至250張合約必須呈報;呈報時亦須向期交所呈報大量倉位持有人的身份。 31日,在政府終止扶盤行動后股市猛跌7.1%,但其跌幅比市場人士預期的少。 恒生指數下滑554.70點,閉市報7257.04點,全場成交總值僅66億港元,不到上星期五的歷史新高記錄790億港元的十分之一。 而有些投資者原本預測該指數可能大瀉15%。 但投機資本并不甘休,他們認為港府投入了約1000億港幣,不可能長期支撐下去,因而決定將賣空的股指期貨合約由8月轉倉至9月,與港府打持久戰。 從8月25日開始,投機資本在8月合約平倉的同時,大量賣空9月合約。 與此同時,港府在8月合約平倉獲利的基礎上趁勝追擊,使9月合約的價格比8月合約的結算價高出650點。 這樣,投機資本每轉倉一張合約要付出3萬多港幣的代價。 投資資本在8月合約的爭奪中完全失敗。 第三回合 港府在9月份繼續推高股指期貨價格,迫使投機資本虧損離場。 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部門頒布了外匯、證券交易和結算的新規定,使炒家的投機受限制,當日恒升指數飆升588點,以8076點報收。 同時,日元升值、東南亞金融市場的穩定,使投機資本的資金和換匯成本上升,投機資本不得不敗退離場。 9月8日,9月合約價格升到8220點,8月底轉倉的投機資本要平倉退場,每張合約又要虧損4萬港幣。 9月1日,在對8月28日股票現貨市場成交結果進行交割時,港府發現由于結算制度的漏洞,有146億港元已成交股票未能交割,炒家得以逃脫。 在此次連續10個交易日的干預行動中,港府在股市、期市、匯市同時介入,力圖構成一個立體的防衛網絡,令國際炒家無法施展其擅長的“聲東擊西”或“敲山震虎”的手段。 具體而言,港府方面針對大部分炒家持有8000點以下期指沽盤的現狀,冀望把恒生股指推高至接近8000點的水平,同時做高8月期指結算價,而放9月期指回落,拉開兩者之間空檔。 即便一些炒家想把倉單從8月轉至9月,也要為此付出幾百點的入場費,使成本大幅增高。 在具體操作上,香港政府與國際炒家將主要戰場放在大藍籌股上,主要包括匯豐、香港電訊、長實等股票。 這些股票股本大、市值高,對恒生指數漲落舉足輕重。 以匯豐為例,該股占恒生股指的權重達到30%,故成為多空必爭之股。 至1999年8月底,當時購入的股票經計算。 帳面盈利約717億港元,增幅60.8%,恒生指數又回升至點。 國際炒家損失慘重,港府入市大獲成功。 據稱,僅索羅斯就賠了8億美元。 據說中國政府在背后利用手上的外匯儲備大力支持港府。 不過政府自己開的市場,自己也進去玩,有點自娛自樂的味道(被格林斯潘痛批)。 97東南亞金融危機索羅斯獲利20億美元(外界揣測)。 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持續時問之長,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廣,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料。 然而,危機的發生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 從外部原因看,是國際投資的巨大沖擊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資撤離。 據統計,危機期間,撤離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外資高達400億美元。 但是,這次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于這些國家和地區內部經濟的矛盾性。 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是近20年來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 這些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暴露出日益嚴重的問題:①以出口為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工業發展的優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正在下降。 上述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未作適時有效的調整,致使競爭力下降,對外出口增長緩慢、造成經常項目赤字居高不下。 1996年,泰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赤字為230億美元,韓國則高達237億美元。 ②銀行貸款過分寬松,房地產投資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銀行呆賬。 壞賬等不良資產日益膨脹。 泰國金融機構出現廠嚴重的現金周轉問題,韓國數家大型企業資不抵債宣告破產,日本幾家金融機構倒閉,印度尼西亞更是信用危機加劇。 以上這些經濟因素從各個方面影響了匯市和股市,③經濟增長過分依賴外資,大量引進外資并導致外債加重。 泰國外債1992年為200億美元,1997年貨幣貶值前已達860億美元,韓國外債更是超過15D0億美元。 ④匯率制度僵化。 在近年美元對國際主要貨幣有較大升值的情況下,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率未作調整,從而出現高估的現象,加劇了產品價格上漲和出口銳減。 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貨幣貶值勢在必行。 而貨幣貶值又導致了償還外債的能力進一步下降,通貨膨脹壓力加劇,從而促使股市下跌。 ⑤在開放條件和應變能力尚不充分的情況下,過早地開放金融市場,加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當國際游資乘機興風作浪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和地區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處于被動地位。
股指期貨交割日對股市的影響有哪些
股指期貨交割日當天,由于股指期貨合約是以股票指數為參照,這樣在最后臨交割時,股票指數對股指期貨就幾乎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會有大資金進入現貨市場,導致震蕩。
總而言之,股指期貨源于股市,卻與股市有著本質的區別,建立在股市基礎之上,對股市形成反作用,特別是對股市短期走勢,更具有“引領功效”。
擴展資料
商品期貨交易中,個人投資者無權將持倉保持到最后交割日,若不自行平倉,其持倉將被交易所強行平掉,所產生的一切后果,由投資者自行承擔;只有向交易所申請套期保值資格并批準的現貨企業,才可將持倉一直保持到最后交割日,并進入交割程序,因為他們有套期保值的需要與資格。
交割地點為各期貨交易所指定的交割倉庫。 交割方式有交易時間內約定價格互平某些期貨合約,并在場外完成交割;或者在進入交割時間后進行交割。
書上寫期貨合約到期日必須交割標的資產?不是說期貨合約一般不交割實物嗎?那如果我拿了一份合約只想賺賺
1、國內的商品期貨交易,如果你持倉到最后交割日的話,就必須進行實物交割。 如果不履行義務,則會被罰款,罰款數額要比履行交割手續高得多的。 2、股指期貨沒有實物交割,支付差價即可。